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

解析自責

2021.03.21


我自己是很容易愧疚自責的人,常常好了沒多久就又進入這個循環內,不過因為一層一層去看這些原因後,發覺自責會綁一堆周邊信念的同捆包,後來漸漸的就能理智的觀察自責背後的現象。

以前自責嚴重時的確陷入情緒很久才能爬出來,而現在可以發覺,欸現在是否要掉下去啦,那個自責的釣鈎就等著我來咬。

舉例:因為事件而自責。
我約了一個人到某地,結果那個人赴約出意外死掉。(因我而產生的變動關係)這妥妥是天霸王等級的自責案例。

自責自動會直接導入那個因:如果我沒約對方,就沒有對方死掉這件事。所以我就是那個罪魁禍首,然後愧疚自責。

現在站在中立非當事人的視角去看。
我約對方是我的一個動作,這個動作是任何人都會做的平常事。而對方的個人選擇是,他用他的行動到達某地而已,平安到達與出意外,都是某種結果。所以約人跟出意外並沒有直接關係。

所以了解到這是個人的選擇時,就不會自責攬身上了。

但意外發生時,卻因為悲傷承受不了也無法流動時就會找個罪咎的人來擔,對象可能是自己,也可能是找別人,這樣悲傷就有一個宣洩的出口,會轉為慣性的自責或是責怪相關的他人。

//
另例
因為想被愛而自責,這常常看見。
互動關係的階層,像親子關係中父母親的情緒勒索「我是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啊…」金錢、婚姻等等的理由都是。因為孩子為了愛父母也怕失去愛,就將罪責擔起來轉移到自己的身上。
其實父母做的任何選擇都是他們自己的,不能責任外推給任何人的。

//
另例
未達成就而自責。
這屬於催促自我的一種動力,就像同捆包一樣,背後可能綁很多原因,像需要被認同;覺得自我的力量來自幫助他人;自我認同薄弱;因比較而自卑;必須要完成很多成就不然就沒有價值感等等的。

這樣內化的自責,要化解必須要自我了解這些信念底下的恐懼,為何催促自己前行,通常察覺跟理解接納後就容易轉化了。

//
我認為有時自責難免,能客觀的觀察自己而且安全的流動釋放這些情緒,並且設定良好的人我界線。
自責就不再是傷害自己的怪獸,而是自然情緒現象的流動,就像晴多雲偶雨一樣。

自我觀察筆記,要愛自己多一點啊~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