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

老師對話--關於契約、約定與掛勾

2023.06.02


發了那篇收回碎片的文後,我老感覺要寫作業了,可是這幾天都在整理部落格的照片,都三個月過去了,我的部落格還沒打開啊啊,其實我是想,只要開了部落格,想看的人自己就搜尋了,我就不用臉書常發文了,欸當時我是這樣想的,誰叫本人又宅又不愛跟人互動。
團隊們才沒讓我那麼好命,老師跟長老還在遠處微笑…唉根本拼不過祂們的計畫通。

好吧~既然都要寫就寫吧,反正我也是話嘮XDD

關於契約、約定與掛勾

其實聽到這些詞彙啊,不用恐懼擔憂,我認為如果引起恐懼的感覺,可能要觀察一下來自於哪裡,可能來自工作上不愉快的經驗,或是各種被剝削的感覺,甚至是來自祖先們被奴役的感受,甚至還有過去世的感受。

但層次這麼多,又如何知道來自什麼部分,而感到不安焦慮或是恐懼呢?所以要關心的重點在於為何不安或恐懼等等其他的情緒。

我們往往擔憂未知的約定,自己都不知道的契約會造成什麼影響。甚至想我沒有跟誰有過約定啊或是打什麼契約之類的莫名奇妙感。

我這幾年整理下來才知道有很多有形無形層面上的約定,大腦不一定會知道。
大腦想的是當下的人身所需,還有保護自己的機制,對於未知這件事,對於生存來說是不安焦慮與害怕的。

所以就要理解,契約、約定與掛勾的關係,只要表意識看見了,就有解決辦法,才不會導致因為未知的恐懼,造成生存上的危機感。

(老師一直看我寫

老師:「妳繼續,我不打岔看妳理解多少?」

亞:「哎呦好啦」

契約與約定在各種層面上都很常見的,這是一種合作關係,也是學習的好方式,公家證照也是一種契約,民間的公司應聘也是簽署不少合約,連婚姻關係也是契約,生活就是這些關係的契約組成。

那靈界呢?看不見的人不就很吃虧?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。

不論看不看得見,人身負責照顧好自己,而靈界自然有祂們的平衡機制。當心態轉變時,該看見跟處理時,就會有機緣處理。

例如靈魂們合作時的約定,投生到某個想幫助的家庭裡,彼此緣分不深,而是為了打破家族慣性僵局而進入這個家族的。我靈魂哥哥就常常這樣做。而這牽涉到彼此互動也容易掛勾的狀態,等下在討論。

還有約定來成為自己子女的,陪伴身邊的寵物,還有成為伴侶的,緣分長短不一。
成為朋友、貴人、工作夥伴,甚至鄰居都是喔。靈魂在設定藍圖時這些線都牽好了。

那無形的約定,例如去道場或是廟裡拜拜時有些人會發願啊,甚至是奉獻一輩子的願,或是做善事的願,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願。如果這是這個人願意甘心的,就是他選擇的學習方式,直到這個人覺得體驗夠了,想要改變成其他的學習方式。

不只道場廟裡,也有人奉獻在救助社會,或是投身政治、環境保護、教育、甚至只照顧自己的小家,各種方式都有。

那麼契約與約定是常見的合作模式,要學習的是保存自我與過度奉獻中,拿捏的平衡了。

例如剝削,這在各種層面都會發生的事。如果遇到剝削你會怎麼做?離開環境還是隱忍到底?你的信念是什麼呢?你夠了解自己要什麼嗎?

還有自己是否在關係中是剝削的一方呢,要握緊權利打壓別人,站在上位,不可以被反剝削的競爭呢?

這些互動,無論有形無形層面都是存在的。

我回收碎片後又思考,當初為何訂下靈界層面的契約呢?當時我跟著老師去了道場拜拜,我很喜歡這個老師,這個老師說什麼我都相信,只因為他對我很好,我近乎盲從。後來我身體很害怕看別人附身的儀式,不喜歡道場就不去了,當然最後也跟這個老師不再聯絡了。

然後我後來參加的道場,我都有盲目尊崇長輩的問題,就是裡面的人對我很好,甚至比父母對我還好。但後來也戳破是假象,當時我覺得人性很可怕。
如果對宗教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投射出宗教是完美的想像,那麼就會產生失望的結果,因為大家都是人都有人性的競爭,任何地方都一樣。

再來我深入瞭解自己才知道因為創傷的投射,想被包容得到群體的認同,也認同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錢財、生活與健康。這是來自權威的議題。

這就是掛勾,當自己自認沒有價值,必須要犧牲自己的一切才能得到價值時,這個掛勾就成立了,所以換過好幾個道場都有一樣的狀態,就是做過多做太多,以為在救度世人,其實並不願意看見與憐惜自己。

我才發現我很容易生病,甚至對身體生病也無所謂跟身體斷了連結,精神是外放的,時時刻刻的想法都是為群體的,當然我不斷的遺失我的部分成為碎片,留在那裡繼續犧牲奉獻,我奉獻出去的信仰力成為了無形的契約。

我對待自己的觀點,是不友善也不愛惜的,認為自己不重要時,如果是精怪管理的道場,當然祂們也開心的將這種信仰奉獻的力量佔為己有,壯大自己的聲勢。

所以要察覺的是自己的心態,跟內在的創傷所達成的掛勾。人類是很有力量的,珍愛自己的每個部分,即使曾經散落過,失去的碎片,會因為自己的轉念而回家,即使不會畫畫,不會冥想,只要夠專注在自己身上,靈魂也會安排讓碎片整合回來的,所以是自我有沒有察覺的問題。

但是如果自己不穩定,還擔憂自己的遺失部分,不如現在就下決心穩定自己,關照愛護當下的自己。其他部分靈魂會自己想辦法,我們只要過好生活管理好情緒就好。

老師:「很好喔,還有一部分想想要怎麼發揮?」

亞:「啊?發揮?」

老師:「掛勾的部分可以再深入探討。」

亞咬筆頭繼續:「好哦!」

掛勾是各有所需,而產生了彼此連結。
掛念、執念是單方向的,如果兩方都有這些牽掛,就形成掛勾了。

亞:「這讓我想起生靈的問題了。」

老師:「很好喔,妳可以說說看為什麼?」

亞:「生靈就是對執念的人,或是對世界太過在意,或是好奇而分散出去的部分。」

亞:「老師我想問,那些公眾人物不就被黏一堆?」

老師笑著說:「怎麼?要我講嗎?」

亞點頭:「對啊」

老師:「妳在說一段關於生靈的部分,我再回答妳。」

亞:「生靈是不是不喜歡待在身體裡啊,我看過有超關心兒子的爸爸黏在後面跟著的,喔對,還有我媽之前病情沒有嚴重前,她三不五時就來我家鬧==,還有曾經有好奇我來窺探我生活的人,超噁的好嘛🙄

「我都謹記在心欸,即使我關心孩子也不能分散自己掛在他們身上,這樣不好。也有那種黏在伴侶身上的,我看有的根本不是愛吧,有些是焦慮疑心跟佔有就這樣黏著,如果對方想劈腿,生靈也阻止不了吧🤷」

老師:「妳小腦袋瓜的生靈理解就這樣嗎?」

亞:「老師,我很少看到生靈也沒興趣研究啦,我覺得比阿飄或是精怪難搞多了,為什麼人活著不管管自己的活靈啊?」

老師:「妳認為管得了嗎?」

亞:「管不了,可能本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活靈跑出去了。」

亞:「還有生靈也算是潛意識的一部分嗎?」

老師:「妳終於問重點啦XD」

老師又說:「這麼說好了,因為沒有專注自身的習慣,當人類喜歡某件事某個人時甚至好奇一些事件時,就會分散精神去想著這些人事物。」

亞:「可是這不是很正常嗎,生活中不想這些人事物不太可能啊。」

老師:「所以生靈滿街跑比阿飄還多呢~」

亞:「哇真的假的!」

老師:「但祂們也會回家的,就當祂們去逛街好了,這樣的概念妳就理解吧。」

亞:「喔喔原來」

老師:「但是一旦執念形成是要自我覺察的,要練習意識到自己有沒有不斷分散出去,甚至搞丟了回不來了。」

亞:「老師我的碎片也是如此嗎?」

老師:「是這樣,沒錯。」

老師:「沒有任何眾生可以永久拘禁別人的碎片的,這也是一種互相學習的機制,當妳意識到珍愛自己時,碎片們也會意識到喔,如果被拘禁,祂們也會發出求救訊號,即使人身不知道,而靈魂層次會知道的,就安排各種機緣來回收這些碎片。」

亞:「如果碎片不想回家呢?」

老師:「妳可以反過來想,本體的妳,不認為要珍視自己時,不斷的分散自己,當然碎片們也會這樣想了。」

亞:「我懂了原來我是大磁鐵!」

老師笑:「哈哈也可以這樣形容。」

亞:「所以即使分散出去不論多久,只要我有心想愛回自己了,祂們就會回來了。」

老師:「對,沒錯。而回家的機制,靈魂層面會安排機緣的就別擔心了。最主要是心態的部分,分散也不是壞事,就當蜂巢的小蜜蜂們在外面採集花粉花蜜,再運回巢裡,牠們的向心力是蜂王啊,蜂王顧好自己,蜜蜂們自然會回家。」

亞:「老師這樣比喻好有趣喔!」

老師:「妳就喜歡自然科學啊,說的太深妳就感到無聊了。」

亞:「哈不好意思><」

亞:「還有契約的解除?還有被其他活靈黏上的問題。」

老師:「契約問題就如工作條例一樣,如果不合理工時與工資妳會待下去嗎?」

亞:「不會。」

老師:「但靈界上達到契約,有的就有掛勾問題,就例如妳的碎片好了,當時妳的信念是認為要幫助別人無償也無所謂,那麼妳的碎片會不會一直在那個道場不斷的付出,被勞役也無所謂,甚至被精怪兇狠的威脅也不敢反抗對吧。」

亞:「對…真的是這樣😓甚至不敢回家。」

老師:「妳的掛勾就是要犧牲自己奉獻他人,不就是最好的免費勞力。如今妳成長了也理解平衡跟界線的重要性,所以妳因為一個契機,感受到妳碎片們的存在,祂們也因為妳的改變,所以想回來了,那些不公平的契約,只要妳願意不服從就自然可以打破了,理解嗎?」

亞:「我懂了,不公平的契約,沒有掛勾下自然就不算了,所以心態好重要喔!」

老師:「對,妳理解了,很好喔這篇寫的不錯。還有該吃飯了寶寶。」

亞:「好哦,老師最後的問題祢還沒回答欸,公眾人物遇到黏人的那些活靈意識體怎麼辦呢?」

老師:「這就是靈魂的規劃,公眾人物的藍圖都帶有資源可以反射跟整理能量場的。
而人類就專注自己身上,叫自己分散的部分回家。如果意識到因為好奇想探究別人的生活資訊時,就要好好的收回來。

「人類難免好奇啦,但也不能過於分散甚至造成別人的困擾,更因為是靈界才要訓練自己思想作為,別認為心裡想的沒人知道,靈界是很透明的,更需要設立良好的界線,不過度打擾別人,也不讓別人來窺探自己。

「還有多多進修啊,自然就學會保護自己跟整理反射能量場的方法囉~」

亞:「呃…老師我覺得有坑…」

老師:「哈哈沒關係進修在個人,趕快去吃飯吧~」

亞:「好哦,謝謝老師~~」


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