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

身體與房子的比喻

2023.03.21


追求完美的自己,伴隨帶有點強迫症,什麼都要好,包括療癒也要趕快好。這信念我已經發現很久,所以現在練習讓自己放鬆。

慢慢的我理解這些信念來自於哪裡?除了靈魂的個性,還有社會價值觀、家族業力跟原生家庭的影響等等,這總總所聚集起來而形成現在的自己。也因為練習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後,開始辨識建構自己的信念價值觀的組成。

如果比喻來說,就像在辨認建築物的整體外觀是什麼所組成的?由泥土、混凝土、鋼材、磚塊、石材、木材等等這些材料,建構成一棟大樓或是鄉村小木屋的外觀結構。

認識了建築物基底組成,就像出生後的樣貌、生理性別、家族基因身型特徵,個性是文靜或是豪邁熱情的人,或者是喜歡慢步調,還是凡事衝衝衝的個性。這是基本直觀了解自己的部分。

然後再慢慢堆疊社會化的面向出現了,連結社會的動線也牽好線了。從個人到親子連結到親人鄰里,再接觸師長同學朋友一路往外延伸為社會的網絡。

就好像大樓內房子的裝潢,有多少公設比、有無車位、社區的風格,環境是否悠閒或嘈雜,有沒有公園或接近學區、交通考量,讓生活更便利舒適,甚至還考量到獲利與增值的部分。

而身為人類個體、內外在的緣分都俱足了。
那麼就是認識自己的時候。

對內與對外是否平衡呢?
農村木屋是否比不上高科技大樓呢?
對於自身與外界的評比是否沒有消失過呢?
是否好還要更好呢?不能輸人呢?

往外的尋找變因,認為是環境不好才造成自己各種的不好。社會性競爭就這樣開始了,從內子宮比到外太空,不比不行。也充斥著焦慮,我不夠好,或是我還要更好,我不可以落後跟輸人,充滿了無力感卻也找不到原因。

不敢停下來,怕停下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,或是怕社會價值觀的指責,疲累也無法放鬆自己。

但是身為房子是無從比較起的,當一開始基底構造完成了,那麼可以改造的是什麼呢?要如何維護外觀跟修繕呢?最重要的是,你能欣賞這棟屬於自己的建築物嗎?
還是認為別人家的屋頂比自己家更好更美麗。

所以認識自己的本質很重要。那麼外因是可以變動,我可以選擇我需要的環境,我可以找喜歡的地方,我可以選擇跟什麼樣的人工作、共同生活,我可以選擇決定人生的方向。

而房子本身呢?
回到認識自我,除了認識基本結構的房子上,又該如何修繕跟維護呢?
是否有檢查為什麼漏水呢?
房子裡的裝潢是否安全呢?
有沒有岌岌可危的破洞呢?成為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的危樓。

自己維修時是否感到吃力,家族建造的房子沒有想像中牢靠,甚至只是外觀好看,風雨來時屋內也跟著下起小雨了。當感到吃力時是否願意找尋別人幫忙提供意見與修繕呢?這些都很值得深思。

或許會找到房屋的結構出現問題,是什麼信念讓結構出現歪斜?可能來自家族信念,也可能來自過去世的傷痛,來自原生家庭、學生時期或是進入社會連結產生的人際創傷等等。

而這個房子一直陪著自己,那麼就維修吧。找人幫助自己或是自己慢慢修繕,找到讓自己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,自己的床跟自己的被子最安心不過了。

欣賞屬於自己的每個部分,如果不能欣賞,也安慰自己這裡是我的家,即使不美麗但我住的舒服最重要。拿著大榔頭四處洩憤破壞家具,只是徒勞,因為最後還是要修繕。

如果想著打掉重來也是一種選擇,內在的個性特質是一樣的,不論房子外表如何改造,房子內部還是一樣,那就打起精神,專心呵護吧。

打掉多少棟的房子,只會更累,還不如好好睡一覺後,找人商量如何修繕,改造成自己喜愛的房間樣式,下點功夫,你的房子絕對不會辜負你的。
.
.